首页 > 时尚 > 内容页

十年接力,敢把沙漠变绿洲

2023-08-15 19:24:20 来源:腾讯网

又到一年仲夏,被沙漠三面包围的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散发着滚滚热浪。中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中,几十名青年刚刚完成今天的梭梭种植任务。“孩子们收工了!明天再继续!” 驻扎在腾格里沙漠的博龙沙产业公司梭梭基地负责人曾叔欣慰地看着“绿勤行”队员们,这已经是他们连续第十年走进腾格里,种下的近两千亩梭梭苗牢牢长在沙地里,在漫天黄沙中形成耀眼的一片绿。

2014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学生吕美望牵头发起“绿勤行”社会实践团队,跨越2000公里、辗转33个小时到达民勤,每天步行20公里进出腾格里沙漠,制备麦草沙障、灭鼠护林、挖沙洞、种梭梭。这一干,就是十年。

半个月种下56000株梭梭幼苗


(相关资料图)

武威市位于甘肃省中西部、河西走廊东端,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区域和北方防沙带的中心地带,也是全国荒漠化、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生态区位尤其重要。黄沙漫天、空气干燥、环境简陋,这是队员们对实践基地的第一印象。背靠着沙丘,彩钢瓦棚子建成的宿舍、四面敞开的饭堂、矮小的厨房,还有几个蒙古包,这便是基地的全貌。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沙漠了。”望着漫漫黄沙,队长唐钰洁迫不及待地与队员们分享自己的经验,“我们按原计划分工,挖坑要挖到湿土再把铁锹使劲踩下去,插苗的人要提前分好大概3株幼苗,在铁锹抬起的瞬间把苗插到沙里,最后扑沙盖好,还有逐一浇水,成活率是最重要的!”

沙漠日照时间长、水分蒸发迅速,植株成活率是防沙治沙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前几年的实践中,由于经验不足,种植的植株种子多数被老鼠刨出,后来团队也曾尝试采用营养杯培育幼苗再移植灌溉的方法,幼苗的成活率虽然有所提升,但种植方法过于繁琐,并不适宜大面积种植。去年起,团队开始采用全新的种植方法——直接栽种冷冻苗,通过实践积累经验,提前研究制定好分工,大大提升了梭梭苗的种植效率和成活率。

接下来的十几天里,在队员们的共同努力下,累计完成了近400亩、56000株梭梭幼苗种植。

寻找初心,敢把沙漠变绿洲

“我曾听过‘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的感人故事,这次来到沙漠,我想寻找到底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撑着他们书写下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壮丽篇章。”团队成员闫子豪说道。

八步沙林场地处武威市古浪县,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矢志不渝、持之以恒推进治沙造林事业,曾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团队走进八步沙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一件件治沙实物、一幅幅历史图片、一组组治沙数据,再现了“六老汉”造林治沙事迹,队员们深深地被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扎根荒漠、接续奋斗、甘于奉献、顽强拼搏的造林治沙精神所震撼。“回想起十几天的种植经历,再想到‘六老汉’三代人日复一日的治沙坚持,我们由衷地敬佩这些‘沙漠战士’。”队员范铠源深深地感慨,他将沙漠里的元素设计成文创作品,希望协助当地宣传防沙治沙文化,带动更多人了解沙漠、关注沙漠化问题,积极投身到防沙治沙实践中来。

接续奋斗,创造防沙治沙新奇迹

防沙治沙不是简单的栽树育林,还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稍有放松就会出现反复。

走进沙漠腹地,团队有幸采访到了八步林第二代治沙人、全国劳动模范郭万刚老先生。1993年,一场特大沙尘暴使得古浪县50万亩良田绝收,23人遇难,其中18人是放学回家的孩子。“活人不能被沙子欺负死,我们连我们的孩子都保不住,还要怎么生存啊!”彼时,郭万钢毅然辞去了公务员工作,顶着养活一家九口人的压力,接过父辈的铁锹,一头扎进了荒无人烟的沙漠里治沙,一去就是一辈子。“一年接着一年,一代接着一代,国家越来越关注了,治沙成效也越来越好了,看到你们每年都来沙漠里,这么多年啊,我觉得人人都是‘六老汉’,谢谢你们!”看着满怀热情的队员们,郭万刚激动地点了点头。

“以星火之力,助绿意燎燎!”这是“绿勤行”团队的口号,更是每一个队员的坚守。十年来,累计1200余名队员深入腾格里沙漠,做好防沙治沙这一件事,将“六老汉”的精神传递下去。他们始终记得,走出沙漠,每个人都是一点星火,希望能点燃防沙治沙的“绿色梦想”,助力星火燎原。

通讯员 唐钰洁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校对 李海慧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大众导购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14643号-14   联系邮箱: 905 14 41 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