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尚 > 内容页

朱允炆,被我找到了

2023-09-09 09:33:29 来源:哔哩哔哩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五月十二日,燕王朱棣的军队已经抵达了长江北岸的南京龙江驿站。


【资料图】

靖难之役发展到了这个地步,即说明南京朱允炆政权,基本上就算是玩完了。

六月十三日,朱棣军队抵达了南京金川门下,朱棣同父异母的弟弟谷王朱穗和大明曹国公兼著名酒囊饭袋李景隆打开城门,朱棣以几乎零成本的代价攻破了京师。

京师破了,那么接下来就是惨烈的巷战。

南京朝廷中的军民们不乏有誓死忠诚于朱允炆之辈,不然之后也不会有那场堪称悚惧血腥的壬午殉难。

就在燕军和中央军在城内混战的这个时候,南京内城的皇宫里突然着起了一场大火。

说是大火,但其实就是几座偏殿失火,火势很快就被控制。

火灾扑灭之后,人们在残垣断壁的灰烬中发现了几具已经烧焦的尸体。

尸体不难办,但烧焦的尸体很难办,因为尸体一旦烧焦,面目全非,那就没有办法确认身份。

不过根据当时宫里的老宦官们的指认,他们认为这是建文皇帝朱允炆以及他的皇后和长子的遗体。

朱棣对于这个结果,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认。

这倒不是说朱棣同志揣着明白装糊涂,而是因为,他朱棣能当皇帝,但他干不了法医,面对这几具已经支离破碎的躯体,他也不能确认。

但是,基于自己要登基做新帝的原因,在官方口径下,他也只能承认,眼下的焦尸,就是已经生理性死亡的朱允炆。

因为,如果朱允炆仍旧活着,那么朱棣的皇位将不再合情合法。

那么问题来了,朱允炆到底死没死呢?

很大概率上,是没有。

首先我们来看,从朱棣挺进长江北岸到南京城破,这期间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

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朱允炆每天都能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最后的结局。

如果他不是傻子,他就必然会为自己留下一条后路。

而且,就算朱允炆不为自己留后路,他爷爷朱元璋在冥冥之中,也为他留好了路。

这个留好了路,当然不是说朱元璋早就知道儿子朱棣会造他孙子的反,然后提前给他挖了条地道,还给他预备上了度牒袈裟剃刀,这样朱允炆就能乔装打扮成和尚逃跑,这是属于野史趣闻范畴的东西,咱们不讨论,作者要说的是,朱元璋生前,他是一个非常关心后代生活的人。

为了让自己的后世子孙知道如何做皇帝,如何做好皇帝,朱元璋甚至亲自编撰了一本教科书——《皇明祖训》。

在这本书中,朱元璋事无巨细的规定了明王朝未来的接班人们应该如何做一个好皇帝。

皇帝该几点吃饭,皇帝该几点睡觉,皇帝如何祭祀,皇帝如何主持庆典,皇帝要如何管理后宫,都有详细的规范。

老朱同志还是个细节控,他还特别强调,做皇帝要积极锻炼身体,晚上没事的时候要出来溜达溜达,看一看皇宫大内的动静,看一看星象,观测一下天气,对自己的安全要时刻充满警惕性。

朱元璋规定,皇帝接见大臣时,带刀侍卫只能离皇帝几丈远,非必要情况尽量不离开皇宫,如果非要离开,一定要配备完善周全的安保队伍,平时在宫里生活,要在自己的居所内放上几副刀剑和盔甲,宫中各处也要养几匹好马,以备不时之需。

鉴于朱允炆同志不过是二代皇帝,所以料想在他执政时期,朱元璋所订下的这些祖制,应该还都是在贯彻落实的。

如果是这样,那么在南京城破之时,朱允炆就有着相当大的有利条件逃出去,因为整个南京城和皇帝本人的预警机制,在此前一直是很完备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是朱允炆能不能逃走的问题,而是朱允炆想不想逃走的问题。

如果他想逃走,他随时可以逃走。

那么我们假定,如果朱允炆逃走了,那么他的下落是怎样的呢?

有关朱允炆的下落,《明史》中有这样两句记载:

“帝不知所终”,“帝由地道出亡”

第一句的意思是说,朱允炆到底去哪儿了,谁也不知道,第二句的意思是说,朱允炆有可能从南京城的地道逃跑了。

作者曾经看到一种说法,说是朱允炆从南京逃跑之后,一路颠沛流离,最后逃亡隐居到了一个叫做观音崖的地方。

这个观音崖,有两处,一处在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另外一处在陕西汉中的城固县。

那到底朱允炆是在贵州隐居还是在陕西隐居,作者也不太清楚,反正朱允炆是藏在了这个叫做观音崖的地方。

官兵搜捕,他栖身于山崖下的一个洞穴中躲避,后来这个洞穴就被人们称呼为“藏君洞”。

在这个流亡藏匿的过程中,朱允炆还很坚韧,他没有放弃,而是一直以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文公重耳的事迹来鞭策自己,希望可以在外不断成长,不断强大,盼望着自己有卷土重来的一天。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允炆也听闻了朱棣执政的一些事迹,五征漠北,六下西洋,修《永乐大典》,缔造永乐盛世...朱允炆渐渐发现,自己的这个四叔朱棣其实是个很有能力的人,如果是自己坐皇帝,自己恐怕还没有朱棣做得好,在这种认知之下,朱允炆渐渐的放弃了重新争夺皇位的想法,而是就此归隐田园,不问世事,最终了此一生。

故事的结局很美好,但是很可惜,这也是野史。

那么有没有稍微有依据,有可信度的记载呢?

还真有。

在万历二年的十月十七日,年仅十一岁的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向他的老师,同时也是内阁首辅的张居正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闻建文帝当时逃逸,果否?

我听说建文皇帝朱允炆当年在靖难之役中潜逃了,这件事是真的吗?

面对小皇帝的疑问,张居正结合本朝的史书,给万历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说在大明正统年间,也就是朱棣的重孙子的时代,在大明思恩府,也就是今天的广西平果市,有一位知州(职权和县令差不多),叫做岑瑛。

这个岑瑛有一天出门溜达,在路上碰到一位老僧挡住了他的去路。

我们要知道,官员出行,那就是净水泼街,专人开道,老百姓老早就在道路两边候着了,一般很少有人挡路。

岑瑛的随从下马驱赶,这老僧不仅不避,反而高声呵斥,派头相当足。

岑瑛也好奇,寻思这老僧胆子挺大,于是问询老僧的名字和来历。

老僧是这么回答的:汝不闻金川门之事乎!

难道你没听过金川门前的事情吗!

金川门前的事情,指的就是当年朱棣攻破南京城的那一场战役。

岑瑛一听,话里话外这老僧是在暗示自己就是当年的建文帝朱允炆呐,当下不敢耽搁,立刻就把这件事儿上报给了巡按御史。

这个巡按御史,就相当于是大明朝廷往地方安排的特派员,主要工作就是监察地方事宜。

巡按御史听说这事儿之后也很吃惊,更不敢耽误,立刻就快马加鞭赶回京师紫禁城,然后禀告了此事。

这个时候,朱棣这一脉的皇位已经历经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可以说是很稳了,所以朱允炆是否真的出现这种事儿,对明英宗正统皇帝朱祁镇的统治已经不太能构成威胁了。

但是,朱允炆的下落毕竟成谜,他本人更是属于“先帝”的范畴,真伪总是要鉴定一下的。

于是,朝廷立刻向思恩府派出了一个叫做吴亮的宦官。

这个吴亮,曾经是建文帝朱允炆的贴身内侍,是和朱允炆有过长期接触的,所以这个老僧是不是朱允炆,吴亮是很有话语权的。

但是问题是,多年时光过去,吴亮老了,朱允炆也老了,昔日君臣再相见,脸上饱经风霜,变了模样,就很难再辨认对方了。

但是没想到,这个吴亮见到老僧之后,老僧立刻指着吴亮说了这么一句话:

汝非吴亮耶!我昔日在便殿时,弃片肉于地,你两手不得空闲,伏于地而以口取之,记否?

你不是吴亮吗?当年我在宫中用膳之时,曾经把一片肉丢到地上赏赐于你,你当时双手操持厨具,没有办法拾起,于是干脆跪伏在地上用嘴把肉衔了起来,你可还记得?

这句话说完,宦官吴亮是大惊失色,然后扑通一声跪了下来,那是泪如雨下。

你看,史书的记载,很有意思。

史书没有说老僧说的是否属实,也没有说吴亮是否认定这是朱允炆,而只是说吴亮震惊,然后涕泪横流。

最后,我们还可以看到的记载是,吴亮回京复命之后,这老僧立刻被接到了紫禁城,在宫墙内安度余生,还葬在了西山。

最后,在《明神宗实录》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张居正对万历皇帝绘声绘色的讲道,这老僧在入京途中无限感慨,还留下了这样一首诗来:

牢落西南四十秋,萧萧华发已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愁。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这首传闻中最负盛名的建文遗诗,是否真的是建文遗作,而这个张居正口中的老僧,又是否是当年的那个少年呢?

其实,这已经不再重要了。

因为,从金川门洞开的那一刻开始,朱允炆就已经死了。

他的专制统治和帝王权威已经不复存在,他四年的江山蓝图已经灰飞烟灭,化为齑粉。

这位大明天子的身后之事,留在了稗官野史的奇妙记载中,也留在了官修正史的蛛丝马迹中。

昨夜风开露井桃,奉天前殿月轮高。

这一切的往事也许都能留得住,但唯一留不住的,却是朱允炆自己。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大众导购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14643号-14   联系邮箱: 905 14 41 07@qq.com